<
t9b2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穿成农家老太后 > 穿成农家老太后 第72节
    若是一般的普通士兵,肯定做不到想见这二位大营统领,就直接去求见,只是李常欣有着封号郡主的身份,又是在轮值之外的闲余时间,更重要的是,她还有一位不开口则已,开口就能让满朝大臣心生忌惮,最是护短的祖母。

    所以,纵然早前是以满腹怨言的态度,看待李常欣进入大营一事的安明忠,在接到消息后,也是毫不耽误的赶到徐世子这边,虽然他才是正经有着皇族血脉,与皇上一个姓的宗室子弟,李常欣只是一个没有宗室血脉的异姓郡主,他也丝毫不敢怠慢。

    因为形势比人强,在御座上坐着的那位只认人家这异姓的亲人,压根就没把他们这些同宗同源的族人当亲戚,他可不敢在人家面前自恃宗室身份。

    二位统领都在场后,李常欣才将自己的想法,结合王修业的话,对他们二位说了一遍。

    徐世子没有直接开口表态,而是面带微笑着看向安明忠。

    “不知安将军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有‘军中同袍的情义’这一出发点在前,他还能意下如何?暗恨徐世子的奸滑,但他还是大义凛然的回道。

    “乐阳郡主的提议甚好,康平眷村的情况特殊,又与我们军中人渊源深厚,在当前没有防卫要务的情况下,派出一批人手,去援助一二,乃是我们大营的应有之谊。”

    李常欣高兴的点头道。

    “安将军高义,就像我奶曾说过的,天下军民一家亲,这的确是我们的应有之谊。”

    第九十七章 百姓

    有了徐世子和安明忠联合签署的派遣文书, 去康平眷村帮人开荒拓地的事,不仅变得正大光明,本来只是心血来潮之下的一个决定,还因此而被莫名赋予了特殊意义。

    等到京郊大营张着旌旗去平容县的康平眷村, 不管是沿途, 还是平容县里的百姓看到,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都难免感到有些紧张与担忧。

    毕竟在这些普通百姓心中,这些当兵的不是在做什么护送任务的情况下, 一旦这般声势浩荡的出动,大多都没有什么好事儿。

    正当百姓们在私下议论纷纷,四处打听时,突有消息传出,人家竟然是去帮康平眷村开荒种地的, 连吃食都自带,纪律森严, 没有给普通百姓添任何麻烦, 也没让当地衙门出面招待。

    康平眷村周围的百姓,最先知道这个消息, 还能亲眼见证那些将士干活的场景, 不得不承认,人家是真的挺卖力。

    所以总爱趁着干自家活的休息时间,聚在一起遥望着远方几处人头攒动,干活效率很高的荒地中的情景, 接连看了两天都不腻。

    有人羡慕的惊叹道。

    “这可真是亘古未闻的奇景儿啊,谁能想到京里的那些个兵老爷,竟然还会帮咱们平头百姓挖地干活, 这事儿要不是咱亲眼所见,说出去谁信啊?”

    头发胡子花白的一位老头回道。

    “莫说这事儿,老头子我活到土埋脖子的年纪,也没听说这世上竟然有人拿白花花的银子,建出这么一大片好房子,凭白分给不相干的人住。”

    “更没听说,那些高高在上,咱们小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机会见到的贵人,竟然会亲自来咱这穷乡僻壤之地,给人分发那些吃穷用的好东西。”

    柱国公夫人他们过来的那天,周围这些听说消息的百姓,当时都聚在附近看热闹,看到那些穿金戴银,富贵无比的贵人们,乘坐一辆辆豪气派的马车,由那些威风凛凛的兵卫护送着,带来大批的好东西,亲自给那眷村里的人家分发那些好东西,个个都羡慕到不行,印象深刻无比。

    “这眷村里的人家,真是太走运气了,竟然能赶上这天大的好事,啥也不干,就能住得好、吃得好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酸话,有人忍不住怼道。

    “黄大头,你也不看看,那眷村里住进去的人家,哪家是全乎的,据说那都是些在老家无田无地,连个好劳力都没有,实在过不去的人家,朝廷才会照顾他们。”

    “你要是羡慕,这简单,你也去当兵老爷,死在战场上后,你家妻儿老小说不得也有这好运气。”

    羡慕归羡慕,要是嫉妒人家,可就过分了,毕竟他们早就听说,住到眷村的这些人家都是什么光景。

    那黄大头还气愤不平的打算反驳,老头出声道。

    “对,少在这里眼气,不管是朝廷,还是那些贵人,都不可能养着那些人一辈子。”

    “在他们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,有人给搭把手,给那些人一条活路,已经是那些人祖上不知道积了多少大德,才能有这福气。”

    “没看到那些地,还有那边那些据说要用来养猪、养鸡的房子吗?我听说,那些可都是贵人们给那村里人留下的活路,他们将来的日子过得是好是坏,还是得要靠他们自己好好干活,人家只能救急,救不了穷。”

    有人神神秘秘的提起另一个话题道。

    “江大爷,往常每次有新帝登基,哪怕是咱们这些普通小老百姓,也能听到消息说,京里哪家被抄,朝堂上的那些大臣被砍了头,咋这次这么风平静浪静的不说,还有这稀奇事一桩接一桩的,我瞅着,咋感觉这世道好像变得有些不一样了呢?”

    平容县离京里近,尤其是随着那条通往京城的石砖路被修好,京里的消息更为灵通,连他们这些普通百姓都知道,去年底才登基的是位少帝,年龄还不大。

    江大爷已经年过六旬,历经过四任皇帝,知道的更多些,低声回道。

    “不一样就对了,听说先帝驾崩前,将他干娘立为监国太尊,太尊,你们都听说过吧,就是那位为了给当时身体不健旺的先帝祈福,捐了十万两银子建这康平眷村的贵人。”

    “那可是位厉害人物,听说她老人家威严无比,陪着新帝上朝,能将那些大臣镇得大气都不敢出,谁要是被她瞅一眼,都能被吓得提心吊胆,一点儿都不敢眦牙,没人敢闹事,这朝廷不就稳了吗。”

    朝廷稳了,上面那些贵人就斗不起来,也就用不着今天抄这个的家,明天砍那个的头,那些家里太平无事的贵人才有心思出来施善心。

    听到这话,有人难掩好奇的感慨道。

    “也不知道那位太尊到底有威严,竟能这么厉害,能将那些大官都镇住。”

    “听说咱们这位新帝,早年就是被寄养在这位太尊家里,年仅十五、六岁就考中状元后,才被先帝接回去当太子,所以说啊,人家太尊可是养出过文曲星状元公的人物,当然不惧其他人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我听说,太尊之前跟我们一样,也就是位普通农家老妇?”

    “怎么可能是农妇,瞎说,听说她家在湖州那边,是个大富商,特别有钱,建了一间特别大的书院,所以她才能一捐就是十万两银子,左县丞就是从那家书院毕业的,听说要不是左县丞厉害,这康平眷村也不会建在咱们这,咱们也没机会赚到那么多工钱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正在兴致勃勃说着自己知道那些小道消息的众人,都没有注意到,在他们身后,不知何时竟然多了位衣着普通的老妇人与一位中年男子。

    两人听了一会儿后,才坐回不带棚子的骡车上,驾车的中年男子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“娘,没想到这些人的消息都挺灵通啊,竟然连咱家过去是农家,开书院的事情都知道。”

    听到那些真真假假的话,陈凤琪见惯不怪的回道。

    “所以我常说,这世上的人心最不可欺,但凡做过的事,总是有迹可循,要是一直在京中,谁能想到,咱家刚来京中这么点儿时间,对于咱们的情况,连这些百姓都已经知道得差不多了。”

    李成锋对此颇为感慨,他本身是个寡言少语的性格,平时里不太习惯与人这般高谈阔论,理解不了为何会有那么多人,能将一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,不论真假,都说得跟亲眼见证一般。

    “娘,没想到常欣那丫头挺有出息的啊,竟然能想到能动员那些将士过来帮忙开荒干活,也算是帮了眷村一个大忙。”

    说起这事,李成锋深感与有荣焉,那么出息的丫头,可是他闺女。

    陈凤琪是真的没教过李常欣这些,得知她做的事,深感欣慰之余,她也有些担心,怕那些将士初次做这种事,会不会出现扰民之举。

    再加上她自打上任监国太尊之位后,就没再来过这康平眷村,就想趁这机会,私下过来看看这边的情况,去那些已经入住的人家转转。

    特别朴实的骡车行驶在这通往康平眷村的路上,毫不起眼,因为听说前两天有大批贵人亲自驾临康平眷村的消息后,附近也有不少人过来看稀奇。

    骡车进入眷村后,陈凤琪取出一只钱袋,递给李成锋道。

    “去附近的农家转转,买些猪、鸡、羊之类的肉食,多请些人,让他们在农场那边处置好,现场给那些将士们炖上,就说是某位热心乡民感念他们此番义举的一点心意。”

    李成锋对此并不反对,可他实在不放心让他娘一个人在这边,正待开口,就看到刚从附近建筑中快步走出的几人中,为首的那位此刻正瞪大眼睛,不敢置信看着他们娘俩。

    愣了一下后,那人迅速上前躬身拱手施礼道。

    “学生左平江见过东家太太,见过李老师!”

    听到对方的自我介绍,李成锋才想起来,这位看着有几分眼熟的青年,乃是前几年从南江书院毕业的学生左平江。

    陈凤琪也意识到,这位应该是从南江书院毕业后,被分配到这平容县当县吏的学生,能被分配到这种靠近京城的衙门中,又能一眼认出他们母子,可以证明他不仅是头两期入学的学生之一,还是位成绩出色的优秀毕业生。

    “不用多礼,左同学来这边后,可还适应?”

    左平江心中正激动到有些难以自持,在努力保持镇定,听到东家太太这语气温和的关心,一如当年在李家庄时,他们这些学生每次遇见她,向她施礼后的关心,眼泪迅速盈满眼眶,低着头哽咽着回道。

    “适应,学生很适应,学生现在平容县任县丞一职,若非太太的大恩大德,学生做梦也不敢想象,我一山村小子,竟能有此际遇。”

    这些学生被分配到各个衙门时,都是九品,或是不入品官吏做起,刚毕业几年,就能以外乡人的身份,以白身晋至县丞之位。

    这其中固然有他辅佐平容县令拿下康平眷村这个项目的功劳,也能证明,这位的心机手段都不差,才能抓住机会,这么快就能在这平容县立住脚。

    “古话常说,英雄不问出身,你能有今日这番成就,与你自身的努力奋斗息息相关,我们这些师长,所能起到的作用终究有限,看到你已成长到可以独当一面的地步,能为百姓做实事谋福祉,心中实在欣慰。”

    努力平复好情绪的左平江闻言,着实感到有些受宠若惊。

    “学生一定会再接再厉,更加努力,不负太太与诸位老师的悉心照顾与栽培。”

    陈凤琪笑着点头,看了眼等在不远处的几人。

    “你们现在可要事?”

    左常江赶紧回道。

    “算不得什么要事,张县令感念将士们辛苦,想让人为那些将士们准备些饭食,可是将士们不愿给地方添麻烦,严辞拒绝,学生今天去劝,也被拒绝了,只能让村里的人帮忙多备些茶水,这算不得要事,让下边人去办就行。”

    “正好,我也是因为看到那些将士们为百姓干活,只能吃些自带的干粮,有些于心不忍,就想略尽绵薄之力,打算让你们李老师去附近买些肉食,请人为那边的将士做上,就让你们的人帮忙带下路,一起将这件事办了吧。”

    左平江应下后,便回身召来自己的几个手下,说了这件事,他的手下闻言,其中一位有些迟疑的回道。

    “大人,吴校尉拒绝的态度那么坚决,我们若是坚持这么做,会不会惹得他们不高兴?”

    没等左平江开口,陈凤琪就已经接过话道。

    “不会,他们体恤民生,帮助百姓开荒干活,是他们的心意,我这个普通百姓想要感谢他们,是我们的心意,不存在扰民之嫌,我想他们应该不会拒绝。”

    左平江也很肯定,他当年的李老师,现在已经成为安远伯,在王公贵族云集的京中,虽然爵位不算高,却是分量十足,是京中数得着的人物,吴校尉他们可能都认识,高兴还来不及,怎会拒绝。

    事实也确实如此,当左平江带着陈凤琪在眷村中参观,为她介绍眷村当前的情况时,李成锋带着从附近请来的村民,牵着羊、拉着猪、拎着鸡鸭等活物,纷纷从牛车、驴车、骡车上取下东西,在地头手脚麻利的垒灶升火,准备在现场为众人做吃的。

    看到这边的阵势,本打算过来阻止的吴校尉,走到近前,看到领头的这位,立刻咽下已到嘴边的训斥之语。

    还没想好该怎么打招呼,就听到前不久刚见过的一位平容县吏小心翼翼的与他解释,是这位先生的母亲,感念他们这些将士为民辛苦,想要表达一下自己身为普通百姓,对他们这些将士的感谢。

    吴校尉只想说,这人的眼睛怕不是有问题,竟然一点眼力见儿都没有,那位再怎么看,也不可能是普通百姓,这位县吏竟然毫无所觉。

    第九十八章 重视

    平容的那个县吏隐约听到自家县丞将这李姓中年人称为老师, 压根就没有想到,那位看着气质儒雅、笑容温和,不怎么显老态的妇人,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太尊。

    毕竟陈太尊极具威严, 令人望而生畏的消息, 不仅在乡民之间被传得沸沸扬扬, 在他们这些衙门中人的心中,更是威名极甚。

    左平江因为是南江书院的早期学生,对陈凤琪一家都比较熟悉, 都知道东家太太向来不喜欢别人见她磕头行大礼,所以即便知道对方的身份已是今非昔比,仍保持着从前的习惯。

    因此那平容县吏也不会想到,他们县丞见了传闻中的太尊与安远伯那等贵人,竟然只是躬身行个礼这么简单, 没有丝毫的敬畏。

    所以听到那位妇人这么说,那平容县吏对吴校尉也是这么解释。

    看到安远伯身着普通青布衫的打扮, 吴校尉迅速意识到, 那位应该是私下出行,没有摆依仗, 担心因自己的失言而耽误到那位‘百姓’, 只是拱手道谢。

    “多谢夫人与先生大义,我等感激不尽。”

    李成锋看微笑着摆摆手,目光移向那边的地头。

    “不用谢,你们诸位将士辛苦了, 让他们在这边忙着,我跟你一起去地里看看。”